我拼死拼活、拋夫棄子、爬去上的“父母成長課程”,絕對要一堂課一堂課都細細地寫下來,才不算白費了功夫;這回參加的是在周老師親子教室黃素娟老師的課程,從三月起開始一共十堂,老師說是馬拉松,對我而言,卻是難能可貴的精神饗宴,於是今天心一橫,直接把小孩兩隻送給“正在做復健”的老杯,上課去!
一整堂課上下來,發現其實跟顯文老師上課的內容有一些互通的地方,只是使用的名詞不一樣:
黃老師今天介紹的“低路”就是顯文老師的“嬰兒自我”,而“高路”就是“成熟自我”,學齡前的小孩無一倖免,通通都是嬰兒自我的低路高張,而成熟自我的高路需要被灌溉成長,做人家父母的職責就是幫助孩子形成成熟自我,在教養的過程中,如果不小心過度刺激負責低路嬰兒自我的杏仁核(例如:用打、罵、威脅)的方法,則會引發孩子攻擊、逃跑或呆滯的反應,最終影響孩子高路成熟自我的養成。
低路(杏仁核、海馬迴、腦幹):是腦袋的邊緣系統,負責感受恩怨情仇、感受愛,如果受到威脅便會焦慮,威脅越多,心中的愛就越少,愛越不足,則變得越殘酷冷漠。
高路(前額葉):負責自我控制力、判斷力、同理心、道德感、自我覺察力,一看就知道是小屁孩沒有的東西。
所以當小屁孩在用他的杏仁核盧小小時,請幫助他使用他的前額葉,用分析、邏輯的方法,協助他去認知,而不是用脅迫、壓抑的方法強迫他順從,這樣反而會讓他的杏仁核更加強大(因為受到威脅),日後要嘛更魯小,要嘛變得冷漠。
所以這是個杏仁核與前額葉的戰爭。
▼有的時候嬰兒自我強大,有的時候成熟自我出現,孰大孰小,全看老杯老木運氣...
▼“我搞不懂什麼是杏仁核和前額葉,我只想知道待會兒要先吃哪一個....”
第一堂課的另一個重點就是,在照顧孩子的“需要”前,請先照顧好自己的“需要”。
雖然我們挖空了心思想要知道孩子需要什麼,常常一不小心就忽略了自己的需要,累積久了,反而成了情緒上的問題,老師說的一句話真的有夠妙的:
“父母自己的需要,請自己解決,不要教小孩解決,如果小孩能夠解決你的需要,那你就要叫她「媽」了!”
比方說吧,如果說老木有“睡眠”的需要,就不應該緣木求魚地希望孩子半夜不要夜奶不要起來,而應該(1)找阿嬤來顧一下,自己補個眠;(2)晚上早一點睡,最好跟著屁孩睡,就算半夜起來好幾次,也多少睡了一點;(3)另解。
方法是因為需要而來的,而不是只是求“方便”,如果是這樣,小孩就變成父母為了方便而衍生的產物;所以老木現在對付對待孩子的到底是“方法”還是“方便”,倒是可以好好想一想(謎之音:像你想要喘口氣的時候就放巧虎給咪醬看,就是方便,不是方法。)
如果能夠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、順應孩子腦袋瓜的發展、同時能夠meet父母的需要,則是方法,如果沒有顧及孩子的需要只是符合父母的需求,那就是方便。
我來懺悔,常常用食物來拐騙咪醬,就是方便,下場就是未來出現個肥咪。
我再來懺悔,常常用過於嚴厲的態度對待麵麵,不問前因後果,只要他聽老木的話,就是方便,下場就是來個很呆、或是疏遠冷漠的酷麵。
▼我也很想慈祥和藹,不過碰到五歲的這種的男孩,媽媽有時候很難不大動肝火啊Orz...
我還得懺悔,有時咪醬一哭哭,我煩就順了她,這是方便,下場就是來個很會情緒勒索的機車咪。
當人家爸媽的,真是得需要很多耐心還有愛心啊....
▼這就是一個標準的只求方便的例子...(來人哪~巧虎蛋糕伺候!)
話說,我們當年的父母也從來沒那麼小心翼翼地照顧孩子的心理狀態,我們也是活得好好的呀~不過最近上這幾次的親職課程,發現許多檯面下的問題,都跟原生家庭脫不了關係,那些分享故事的朋友也是過得好好的,不過可以感覺到,有點辛苦,而那些辛苦,是源自內心;所以我們不但是在教養孩子,更是在耕耘他們的心田,讓他們這一輩子,都能有顆快樂沒有負擔的心,誠實輕鬆地面對自己。
喔~後記,上這個課,還讓我得到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大甜頭:因為下課時間晚,所以昨天第一次由老杯侍寢,原本擔心總是要抱者我睡的咪醬,會一路哭到我回家,想不到一切順利,兩隻躺平,還以為是老杯抱抱睡,結果咪醬居然指定哥哥抱抱!!太棒了!以後下課可以去看個午夜場電影啦~
留言列表